|
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在瘟疫全球蔓延的当下,我们看到了供应链上、下游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展现出积极、紧张、向上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艰难与问题,国内风险应急机制仍需完善,企业抗风险能力有待加强。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如何抓住全球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机,拓展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以及在疫情结束后如何提高供应链的可靠程度,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反应机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和特点 突发事件,一般是指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极端天气灾害(如汶川地震)、恐怖袭击、大范围火灾或停电事故、瘟疫(如SARS、新冠肺炎)、经济或*危机等都属于突发事件,它们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发性。绝大多数突发事件是在人们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使人民生活、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干扰。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预测的。 2、破坏性。突发事件的破坏性来自多个方面:对公众生命安全构成威胁、造成公共财产损失、对各种环境产生破坏、扰乱社会秩序和引发公众心理障碍。 3、聚集性。包括人的聚集和物的聚集。当突发事件涉及到部分人的切身利益时,会引发人们的关注和不安情绪,尤其是社会*件中,群众受到引导则容易引发聚众。突发事件造成损害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物资采购调配或捐赠,从而产生物的聚集性。 4、衍生性。衍生性是指由原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引起其他损害事件的发生,使原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不断延伸。 5、扩散性。现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地区、地域间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这使得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原发地,会通过内在联系引发跨地区的扩散和传播,形成更为广泛的影响。 6、失衡性。突发事件会使社会偏离正常发展轨道,引发失衡。人们的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组织工作的常规方式和工作程序失去作用,需要用特殊应急组织手段才能一定程度上恢复社会秩序。 这些突发事件往往会对供应链网络造成冲击。突发事件发生时,企业通常面临的风险有:供应中断、需求中断、物流中断、信息中断等。随着供应链网络结构范围不断拓广,其网络结构日趋复杂,同时也增加了网络成员之间的依赖性和供应链的脆弱性。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企业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组织资源应对,又因为其破坏性和扩散性,供应链上某个节点的生产运营中断或失效,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网络运营故障,同时威胁该供应链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今天网络化、全球化分工的产业格局下,供应链中断不仅会干扰人们的生产生活,还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国家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进行思考,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供应链的可靠程度。 二、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 1、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某个地区的突发事件会影响全球供应链运转。首先,由于突发事件的扩散性与衍生性,一个地区的突发事件可能会传导至全球并衍生出次生损害,扰乱当地的供应链。其次,在全球供应链范围内,采购、加工、生产、零售等商业活动分散在全球各地,通过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紧密相联,当突发事件对某个国家的产业链造成冲击时,也会通过传导效应影响到世界各地的企业。而如果一个国家的生产或服务产业长期处于混乱、停滞的状态,则会影响该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造成国民经济损失。 我国生产制造业是全球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截至到2019年,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并且居于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上。如果“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缺席,势必会打乱众多公司的供应链结构,逐渐蔓延成为全球性危机。事实上,此次疫情的爆发已经影响到了中国制造业的正常运转,也给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带来了一定危机。例如,在疫情爆发之初,韩国现代汽车就因为需要从中国进口大多数零件而宣布停产。目前虽然大部分中国供应商已经复产,但伴随着疫情在日韩、欧洲等地的流行,供应链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三月初开始,中美欧各国间的航班大面积停航,世界各大经济圈之间人员流动的停滞使得物流和资金流也大受影响。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从三月初开始欧洲汽车制造商工厂开始大面积关闭,据财联社统计,截至北京时间3月17日,欧洲各大汽车制造商已经关停近50座整车工厂。疫情导致的停工给各大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带来了巨大挑战,分析师预计今年第一季度欧洲汽车企业的利润将减半。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也对世界经济形成了强大冲击,加大了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从今年1月份全球总市值达到峰值以来,到3月18日,美股两周内经历四次熔断,道指跌破20000点,一度抹去了自特朗普上任以来的全部涨幅。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全球因疫情至少损失3万亿美元,经济增速下降一点五个百分点。就国内而言,3月7日我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一二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6%。全球供应链与国际经济形势息息相关,经济衰退势必会对供应链造成冲击。 同时,疫情国际蔓延也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调整。近年来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的贸易举措干扰了全球经济贸易的正常稳定运行,使我国承受了供应链外移的压力。在疫情初期,美国商务部长罗斯曾“幸灾乐祸”的表示,新冠疫情在中国蔓延将有助于加速制造业回流美国。但事实上,罗斯所期待的场景并没有发生,在中国*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对疫情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在疫情进入全球下半场的当下,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国民生产生活秩序正加速恢复,事态正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疫情打乱了全球供应链产业节奏,因此导致的全球供应链断裂是世界各地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为了恢复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各国企业必然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推动供应链恢复秩序,由此会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倒逼产业升级,全球供应链将面临深度调整,而其调整的方向和速度则取决于各国经济与防疫实力的博弈。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在这次疫情中必须抓住机遇,稳扎稳打,化危机为动力,大力拓展全球供应链。 2、对物流企业的影响 物流作为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将供给端与需求端,生产端与消费端链接在一起,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突发事件对于物流行业来说即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新冠疫情期间,物流企业面临营收下降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由于疫情期间许多企业生产停滞,使得物流企业业务量大幅下降,这种情况在专线运输、生产工程物流等领域尤为明显。另一方面,物流企业面临人力、仓储、防疫等多方面的成本上升。首先,由于疫情期间的隔离政策和交通管制,又逢春节返乡,大部分不在本地的一线员工无法复工,而在当地临时雇佣的人工成本也大大提高,物流企业面临人员不足、工作效率下降的困境。同时,疫情期间口罩、消毒剂等必要投入也增加了复工成本。第二,由于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的运作停滞,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畅,许多物流企业因为干线受阻导致货物积压,甚至出现爆仓的现象,仓储成本明显增加,“复工难复产”的情形普遍存在。第三,为了阻断病毒传播,各地实行交通管制、设置检查消毒站,降低了物流流通效率,增加了在途时间,运输成本大幅提高。双重压力之下,物流企业的现金流面临很大考验。此时,业务的多元化的综合型物流供应链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策略的调整来降低损失,受打击相对较小。疫情面前,物流供应链价值越发凸显,全环节、全链条的解决方案能力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虽然物流企业面临诸多困境,但在疫情期间众多物流企业,尤其央企、国企将大部分运力资源、网络、技术投入到了民生与医疗物资的运输配送中,扛起了维持社会运转和保障人民生活的大旗。如图1所示,根据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比较2019和2020除夕到正月初四的数据,日均寄递和日均投递量均有大幅攀升,其中很大一部分运输是医疗物资和后勤保障物资。除快递外,很多综合型物流企业也积极参与到了抗疫物资的运送中。以中外运物流东北公司为例,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受中国扶贫基金会、东软医疗等组织和公司委托,外运物流从沈阳、大连、吉林、葫芦岛等地多次向包括雷神山医院在内的多家医院运送CT机等医疗器械和消毒液、生活物资等防疫物资,总计运送CT机40台、消毒液22吨,目前已完成17班次运输,总计行程175200公里。这些无私奉献的物流企业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成熟的物流网络和实力较强的自营物流平台在维持供应链稳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在抗击疫情期间这些物流企业对政府、企业、消费者影响力显著增强,为物流行业的深度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在物流行业逆势上扬的过程中涌现了一系列标杆企业,他们的作法与模式值得物流同行学习与借鉴。值得认可的是,丰富的车辆与仓库资源、完善的物流体系、健全的物流网络可以使物流企业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恢复后,将成为指导物流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在此危机时刻,充份展示自身特点及能力,可以更好的赢得客户的青睐,从而扩大营业规模和客户订单量。 3、对生产企业的影响 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网络产生影响时,首当其冲的便是生产制造业。他们在供应链中占有核心地位,同时也依赖于供应链。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国内生产秩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供应商的停工、入厂原材料和出厂成品物流的中断都会对制造业生产、销售造成冲击。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汽车销量自2018年起止步增长,此次新冠疫情使车企的处境雪上加霜。整车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整车制造企业普遍资产负债率较高。疫情初期企业*停产、市场需求下降,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销量下降导致收入骤减,但原料采购、贷款、场地租金、工人工资等支出并不能减免,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图2、3所示,根据乘联会发布的今年2月国内汽车产销数据,狭义乘用车产量为20.8万台,同比下降81.2%;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为25万台,同比下降78.7%。根据2月6日北京奔驰向天津武清区请求复工的函件,疫情停产期间,北京奔驰每天损失达到4亿元人民币。 “复工难复产”是生产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而汽车行业受疫情影响尤为突出。首先,汽车行业面临严重的供给不足。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是汽车制造重镇,2019年汽车产量更是达到了224万辆,占中国总产能的8.8%。湖北省内不仅有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乘用车等10家大型整车制造厂,而且有超过1300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博世、德尔福、均胜电子等多家大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均在湖北设有工厂。零部件企业无法复工,将会导致中国其他车企的零配件紧缺。整车厂的供应体系庞大,一般会涉及到几百家一级供应商和上千家二级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所处地区的复工时间不同,只要有一种零部件短缺,车辆就无法下线,因此供给端的负面影响会从疫情严重地区向全国辐射。另外,目前整车厂普遍采取 “零库存”策略,厂内零件库存量非常低,同时二级供应商零部件产量直接影响一级供应商的库存,加剧了供给不足。其次,物流也是影响生产重大因素之一。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遍布全国,疫情期间各地采取最严格的交通管制,办理通行证、司机隔离等都极大的减低了运输效率。合资车企的部分零部件产自海外,疫情全球蔓延使得这部分企业受影响更大。上一节提到,物流企业同样面临复工难题,运力不足导致入厂物流不畅,同样阻碍了企业复产。最后,用工问题同样阻碍了复工复产。以疫情中心的东风本田为例,东风本田三座整车工厂全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境内,年产量达125万辆。自从春节放假起至三月中旬,东风本田持续停产近50天,预计直接损失超过10万台的产能,复工复产迫在眉睫。3月10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了“关于同意东风本田有限公司及供应商复工的批复”,同意东风本田分阶段有序开工复产。但获得复工批复后本田工厂并无法立即恢复生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人工问题,由于湖北省内多市仍旧处于封闭状态,多数员工不能返回工作岗位,同时复工后为了防止二次爆发,必要的防疫措施也加大了人工成本。 车企的复工时间推迟,意味着原计划研发目标的延后,今年整车投放进程也将受到影响。虽然一款新车上市时间的推迟,对于大型车企来说影响并不会特别大,但对于一些处于关键时期的企业来说影响深远。例如,众泰汽车原计划在2020年第一季度上市新款车型众泰TS5以改善销量业绩,缓解18、19年因为没有紧跟市场形势造成的资金压力,但目前由于疫情原因导致的复工难,众泰延迟了新车上市时间,众泰汽车的复苏计划举步维艰。 事实上,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普遍更差。在此次疫情中,相比于大型企业供应链受阻,一些中小企业已经来到了生死边缘,疫情带来的资金链压力使得部分风险承受能力差的企业遭受了致命打击。在汽车行业,海马、力帆、众泰企业等首当其冲。数据显示,2019年2月海马汽车产量为0,销量134辆,同比下降92.88%。2019年1-2月,海马汽车累计销量1281辆,同比下降60.09%。力帆乘用车今年2月产销量均为0,1-2月其传统乘用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下滑超95%。3月15日力帆股份(SH601777) 由于公司资金流动性紧张,未能按期兑付债券本息,公司债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停牌。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现金流不健康的状况。近年来受国际贸易量下降、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内需不足、环保政策限制等原因,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内民营企业大多存在的管理缺陷,使得其面对供应链上下游的压力及时应对的能力不足,极容易产生资金链危机。在劳动密集性高的行业,疫情导致的用工紧缺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急剧上升,虽然随着疫情好转各地企业逐步复工,企业可以通过加班弥补部分产能,但物流受阻、订单取消、原材料成本增加等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从长远看,此次疫情会对国内供应链布局会产生一定影响,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应该从这次疫情中窥见自身不足,借此调整发展战略,从内部制定资金投资规划,并且完善资金管理模式,同时企业关注的重点除了产品本身以为,还应当加强对危机的应对与风险的防范。 三、应对策略(启发与思考)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无法预测的,对国家而言,面对突发事件应当给予企业政策的支持与正确的方向引导,与企业共渡难关,同时从危机应对中吸取经验完善自身体制。对于企业来说,不断完善供应链的运作机制并提高其抗风险能力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好方法。在此次疫情中,企业应当意识到自身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并看到时代洪流中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并以此为契机完善自身供应链建设。对于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层面 ①抓住全球抗击疫情的机遇,开创全球供应链新局势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巨大冲击,目前中国疫情防治初见成效,防疫重点已逐渐从以前的“内防扩散”转移向现在的“外防输入”。在坚持抗疫的同时,中国应高度重视这一历史时机,抢抓机遇巩固与拓展全球供应链,进一步扩大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开创全球供应链新局势。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疫情期间要合理发挥我国在制造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优势,高效利用国际市场信息,抓住机遇主动对接国际市场,有针对性的满足各国企业因疫情产生的需求。另外,由疫情、油价股价等引发的国际市场震荡,会导致部分企业陷入困境,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在衡量自身力量的前提下,收购部分拥有重要资源或先进技术、利于社会发展的企业,深入推进国际供应链战略布局。例如,关注国外紧缺资源的产能,这样不仅有利于支持国内生产,同时在发生重大紧急情况时,可迅速支援国内,从而降低国家或区域发生重大不确定*件的风险。疫情抗击是人类社会团结合作的历史机会,充分体现了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拥有抗击疫情的经验、技术和战略性物资,我国应对疫情严重的国家给予必要的援助,增强和相关国家的*互信与战略互信,并借此机会培育新的供应链增长点。对于资金紧张的合资企业,在衡量信誉、市场等因素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供信贷支持,帮其度过难关。 ②恢复生产力,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虽然疫情没有影响到我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但是确实对我国供应链特别是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破坏,在疫情防控进入攻坚战的当下,恢复生产力,恢复经济活力是当务之急。我们要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抓紧复工复产,打响“经济发展战”,抓紧打通各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保障供应链运转畅通,为开创全球供应链新局势提供良好基础。 在特殊时期,各地各级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抗击疫情不阻碍复工复产,积极推动国内经济复苏,为国内供应链恢复有序运转、各生产企业恢复产能扫清障碍。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措施帮助企业实现复工复产,保障供应链运营稳定,特别是优先保障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在审批制度方面,为提高复工复产便利程度,*办公厅下令实行简化复工复产审批和条件、优化办理流程的措施,同时建立复工复产诉求响应机制、清理取消阻碍劳动力有序返岗和物资运输的管控措施,为复工复产的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在财政支持方面,各部委出台多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给予税费优惠;对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四类困难企业延长结转年限;人民银行部署专项贷款,实施优惠利率,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于中小微企业,国家也出台了专项政策给予扶持,包括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等。对于物流问题,交通运输部批准低风险地区物流园区全面复工复产,鼓励引导尚未返城的农民工在就近物流园区择业。中、高风险地区内,要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逐步有序恢复生产,确保不因枢纽结点衔接不畅影响物流运输总体效率。 ③完善供应链风险预警与管理机制 此次疫情暴露了我国企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稍显不足的问题,面对危机,企业转型及调整正快速有序进行。为了更好的抵御突发事件对供应链造成不利影响,政府需要给予企业外部支持与配合,采取系统化的措施鼓励与帮助企业建立弹性供应链,增强各产业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首先,建立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预警体系。政府通过尽早识别风险并进行预警,给予企业足够的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在这一过程中,各政府部门应和企业充分协同,通过建设信息数据平台,形成行业信息数据实时监测体系,同时将监测的数据和信息及时反馈给供应链参与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行业特点,遴选关键指标和事件进行预警分析,检测数据为后续的政策出台提供决策依据。其次,充分推动建立产业平台以及产业集群,带动产业供应链的参与者、特别是中小企业,完善供应链体系。鼓励核心企业构建供应链平台,协同上下游企业,聚集各类生产要素,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供需精准匹配,推进供应链向全流程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2、企业层面 1 建设柔性供应链 供应链柔性是指供应链应对环境或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提高供应链柔性有助于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供应链柔性一般包括三部分:一是缓冲能力,即抵御环境变化;二是适应能力,即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供应链在不改变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作出相应调整的能力;三是创新能力,指供应链采用新行为、新举措,影响外部环境和改变内部条件的能力。在供应链中采购、生产、物流环节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都应具备一定柔性。 首先,建设供应链弹性节点可以提高供应链柔性。在供应链管理日趋精益化的今天,企业对供应链及其供应商能力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使企业在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更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建设弹性节点虽然能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需要付出更多的运营成本,企业往往为了追求效益而忽视这一点。因此,平衡好抗风险能力与成本应是企业思考的重点。在弹性节点建设上,共用性与通用性应该重点,例如,多功能战略级物流中心可以对多种业务兼容,在紧急情况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物流能力的补充或扩大。其次,在供应链全程都可以采取适应性策略以提高柔性。在物流阶段,企业可以通过储备多种不同的物流资源提高供应链柔性,如空运、海运、铁路之间的替换使用或综合使用,并增加具有相应资源的平台性供应商储备。在研发环节,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模块化和零部件的通用性来提升供应链柔性,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更容易集中调配资源以维持供应链运转。在生产阶段,企业可以提高生产线的通用性,在保证品质、交期、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线在不同产品之间高自由的切换,从而灵活调整生产策略。这种做法在常规时期可以满足下游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而在非常时期则可以抵御环境变化,随时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弹性释放产能。最后,在构建柔性供应链的过程中,企业需要通过在运营实践中反复摸索找到最适合自身的运营举措。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收集数据与反馈,通过量化指标来系统地评价并持续改进运营举措,不断提高供应链柔性,从而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 调整采购供应模式 在采购方面,单一的供给源会增加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因此,企业应调整采购策略,重新评估采购成本,由集中采购转变为集中与网络备份供应商共存的采购模式。一方面对上游供应商的长、短期生产能力进行逐层、全面调查和评估,开发潜在供应商并识别采购风险,提高对供应商的监控力度,形成供应商备份网络和应急采购计划。当企业供应端风险较高时,应尽可能在本地或可控性高区域寻求多源供应,并对关键原料和物资建立缓冲库存,降低供应端风险导致供应链中断的可能;另一方面要对上游供应商进行财务健康性等评估,着重监控长期供应商,必要时对重要环节的上游供应商给予一定支持,与供应商共渡难关,维持供应链稳定。 ③数字化供应链管理 在经营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状况下,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增强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供应链动态应对风险的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做出快速反应。企业应推广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监控体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计划,做到供应链全程可视、可追溯,对各节点的状态的监控及时、可控。上下游企业进行充分协同,提高供应链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性。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应利用自身的能力强化供应链管理,搭建数字化平台,整合供应链网络中的参与者,提升供应链网络效能。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核心企业帮助与带动产业中小企业,稳定供应链运营,提升应急反应效率。 ④设置安全库存 “零库存”是目前流行的库存战略,“零库存”的实现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成本节约,同时减少了资金,缩短了原材料的供应时间。但零库存并不是百利无害的战略,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企业需要对自身的库存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当突发事件的发生导致供应端产能下降或物流受阻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库存,企业很快就会陷入生产停滞,无货可卖的地步,这是零库存战略最大的短板。因此,企业需要在考虑供需平衡的前提下,重新设置安全库存,做到在突发事件时,也能有能力保障一段时间的供应链稳定。 ⑤推广智慧供应链 疫情期间,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智能化工厂与智慧物流中心成为一大亮点,3月初,*中央*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可以说,随着未来5G的商业应用的普及,智慧供应链是一种必然趋势。智慧供应链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时收集并处理信息,并基于此做出最优决策的供应链体系。智慧供应链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注重与客户及供应商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加持下,通过各企业各部门的协同,供应链业务流程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显著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同时有利于供应链变得透明、增强供应链柔性和面对突发事件的敏捷程度。打造智慧供应链还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通过使用人工智能,企业可以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劳动密集性。例如,在智能物流中心里,智慧化运作能轻松实现从商品的入库、储存到拣选、出库等一系列流程无人化,通过对物流中心系统的远程操控完成数万种产品的自主流通和运转,监控操控两不误。 |